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绿色低碳

低碳城市的城市构成

时间:2024-05-06 18:31:19  来源:http://www.1188tj.com  作者:admin

低碳城市的城市构成

低碳城市的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新能源利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

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世界上对“绿色能源”开发比较重视,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仅1989年到1992年,国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递增就达16%,由此可见“绿色能源”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人类必须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以适应低碳城市的要求。

清洁技术

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它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绿色规划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

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

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那么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降低,另一个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那么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在这一点上,巴西的库里蒂巴堪称成功的例子。

绿色建筑

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消费

减少CO2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财政部发文支持双碳力促绿色低碳发展

财政部发文支持“双碳”力促绿色低碳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任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据悉,《意见》从总体要求、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财政政策措施、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意见》提出,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多举措全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根据《意见》,财政支持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完善绿色低碳市场体系。

其间,将运用的财政政策措施包括,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财政部坚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制度,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税收调节和政府绿色采购等多种政策措施支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据介绍,资金保障层面,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相关资金约3500亿元人民币;同时,财政部门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车购税、车船税予以免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全面实施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此外,不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2020年节能环保产品采购规模占同类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的比例达到85%以上,有效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多项税收政策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多税共治”,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系统性税收优惠政策“多策组合”的绿色税收体系框架构建形成。

据了解,现行税制中,与生态环保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所得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等,政策设计既注重对生态保护、创新发展的激励,又强化对破坏生态、粗放发展的约束,还积极推进减税降费,释放政策红利,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政策具体有以下几项:

一是对成品油征收消费税,调节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我国2009年实施了成品油税费改革,此后多次提高成品油单位税额。

二是差别设置消费税税率,减免车购税、车船税,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根据“大排量多负税、小排量少负税”的原则,设置乘用车和摩托车消费税适用税率;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对新能源车船免征车船税、对节能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

三是自2018年起开征环境保护税,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等四类污染物征收。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重点能源使用和排放企业排污成本有所提高,对鼓励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自2016年7月起全面实施矿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五是实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相关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此外,为完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印发《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年版)》;为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发布《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21年版)》。

稳定大力支持发展清洁能源

《意见》中提出,优化清洁能源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应用,推动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支持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出力平稳的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工作,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此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据悉,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提高补贴技术门槛,合理把握补贴标准退坡力度和节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底,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通知,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销售趋势以及企业平稳过渡等因素,明确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

二是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政策。据介绍,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实行基于固定电价下的补贴政策,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06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798万千瓦。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

三是鼓励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在政策支持下,2021年非常规天然气实际开采利用量占我国全部天然气产量的1/3以上,成为上产的重要保障。

四是推动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据悉,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安排资金支持北方地区开展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分五批将88个城市纳入支持范围,引导地方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妥有序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有效减少散煤消费,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